NEWS CENTER
爱尚大学

三峡教案(《三峡》教案)

发布日期:2023-09-25

《三峡》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三峡》教案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峡》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

教学重点: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抓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

辅助教具:计算机(数量1) 液晶投影仪(数量1)

投影屏幕(数量1) CAI课件 三峡风光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欣赏三峡风光片,导入新课。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题解;作家作品简介。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

五、疏通字词,了解文章内容。

六、分析文章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归纳小结;课堂巩固。

八、指导背诵课文。

第一页

《三峡》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解表:

编号知 识 点学 习 水 平

识记理解应用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抓住特征写景√√

4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5正确、流畅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学习水平描述表:

知识点学习水平描 述 语 句行为动词

1识 记记住郦道元、《水经注》常识记 住

2识 记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记 住

3理 解了解文中先总写地貌,再分季节、抓特征描绘景物的方法领会归纳

应 用能多角度、抓特征对景物进行描绘(课外练笔)领会表达

4理 解了解字里行间作者流露的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领会归纳

5识 记根据文脉“总写概貌—夏景—春冬景—秋景”背诵全文记 住

第二页

三、媒体选用情况表:

知识点媒体类型媒 体 内容 要 点资料来源媒 体 在 教 学中 的 应 用使用方法

1投影长江三峡风光自选导入新课播放

2投影长江三峡相关图片自制理解标题显示

3投影范读课文自制有感情朗读全文播放

4投影文意理解自制从局部到整体理解文意、体会思想感情分析

四、板书设计:

第三页

五、作业: 搜集描述三峡的其它文学作品,小组交流。

《三峡》教案 篇2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咱们安阳是汉字的故乡,中国的每一个汉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比如"峡"字,从字面上看,你看到了峡中有什么?(生答"山"。)往深层里想,你联想到峡中还有什么?(生答"水"。)对,词典上解释: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水因山而活泼,山因水而灵秀。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欣赏中国的峡中极品--长江三峡。

(板书题目及作者:三峡 郦道元。)

二、出示目标

心中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让我们一起来明确今天的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齐读)

1.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2.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3.感悟作者三峡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读好三峡文

我们已经接触到的几篇文言文,那么读好一篇文言文要做哪几步:读准、读懂、读美。下面我们进入第一环节。我来挑战

读准 齐读:屏显 读准字音我能行。

认读生字:襄陵? 沿溯 素湍? 属引? 泪沾裳(释“裳”齐读)

读懂 齐读:屏显 准确解释我能行

1.掌握下列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自 阙? 奔 霜? 绝? 三(释“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

2.重点点拨下列句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三生分)

读美:疏通了文意,大家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谁愿意把课文美美的读一遍?一生朗读(配乐),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认真听,把听到的内容转化为美的画面。这位同学读得真美。大家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不是像屏幕上显示的一样美呢?(画面一组)

过渡,如此美不胜收的风景,怎能不让我们佩服造化的鬼斧神工呢!

(二)读赏三峡景

1、(寻找美)思考:1)本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种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你能各用一个词概括出每种景物所体现出的美的意境吗?

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展示,品读 明确? 提示

山:怎样的山? 连绵高峻 高峻美(雄壮美)

夏水:有什么特征 凶险迅疾(师范读指导)? 奔放美? 《早发白帝城》春冬:景色如何?? 清静幽美 清幽美

秋景:给你什么感觉? 凄凉寂静 凄婉美

2、(欣赏美)在郦道元的笔下三峡景色千姿百态,风格迥异,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除了抓住特点写景之外,还采用动静结合的笔法,使文章显得张弛有度,舒缓自然。你能具体说说吗?可以用下面的格式

?“我发现了三峡的----是静态美或动态美,你看-------------------------------------。他(她)多像一个--------啊。”

有一定的难度,启发、归纳、思考写出来,展示欣赏

? 例 :我发现了三峡的山是 静态美,你看,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高耸入云,遮蔽天空,挡住阳光。他多像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啊。

山---高峻美? 夏水---奔放美? 春冬-----清幽美 秋景---凄婉美

男子汉? 英雄汉?? 美少女 怨妇

顶天立地?? 风风火火? ?? 清秀文静 忧伤孤独

高大壮实?? 闯九州 色彩艳丽 望穿秋水

平静舒缓 激烈紧张? 静中微动 静寂忧伤

? 过渡:动静结合,美妙无比

(三)读透三峡妙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的,再看课文,你认为作者的写作笔法之妙还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给大家分享一下。(小组交流展示)

例:文章结尾去掉引用的渔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明确:融情于景;突出三峡渔夫的悲惨生活;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也渲染了三峡秋景凄凉肃杀的特点。)

(四)读懂三峡情

动静结合,写作笔法灵活多样,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在郦道元的笔下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我提议大家把这篇美文美美的再读一遍,再领略三峡的无穷魅力,男生读前两节,要读出阳刚之美;女生读后两节,要读出阴柔之美。

非常棒,男生读的气势磅礴;女生读的宛转悠长,把老师都陶醉了,(掌声鼓励自己)我只想说:此景未必天上有,人间只应三峡寻,本文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三峡的热爱之情,作者郦道元在文中也有一句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大家找一找(明确:良多趣味),正是作者对三峡的真诚赞美,热爱之情,才成就了这篇流传千古的佳作。

(五)拓展延伸

如今的三峡可以说是高峡平湖,景象更加壮美,想看看吗?大家来欣赏一组图片,看后为三峡写一则广告语。

是呀,我们的祖国自然美景比比皆是,有张家界的索溪峪,桂林的漓江,还有五岳、黄山……数不胜数,老师想起了省实验中学顾少强老师那封最具情怀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想说:中国那么美,我想去看看。我们大家呢?欢迎到内黄游玩,感受枣乡风情,祭拜人文始祖。

《三峡》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

体味文章意境。

【辅助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

(播放三峡风光片)

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3、请大家齐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渡:

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对三峡的'印象了,但还有点儿模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述下来,好吗?(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组内代表发言)

过渡:

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归纳起来看:

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

(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第二课时

四、拓展延伸:

过渡:

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

三峡大坝工程。

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xx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xx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xx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到20xx年三峡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将抬高175米,请对照课文和查找的资料及图片,展开想象,描绘一下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观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作业:

1 对三峡工程众说纷纭,你的看法呢?结合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谈谈你对建立三峡水利工程的看法。

2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板报。

板书设计:

(山)-- 奇险

夏 湍急

三峡 --(美)

(水)-- 春、冬 清幽

秋 凄清

第三课时

一、背诵并墨写课文。

二、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后记: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能理解文意,领略三峡景色之美,并能展开合理想象,体味文章优美意境。

《三峡》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三峡》教案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峡》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学习古人叙事抒情的方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4、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要求学生对三峡有些了解

2、 收集有关长江或三峡的诗句

教师准备:1、网上搜集有关三峡的图片,各个角度的精选一副

2、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诗句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认识作者郦道元,是在《中国石拱桥》,它提到了《水经注》,回忆书的内容,《水经注》是记叙我国江河分布的专著,提到我国的江河,长江与黄河最具代表性, 关于黄河的诗句我们学了不少,那么关于长江呢?(师生共同吟诵有关长江的诗句)

2、 长江确实壮美,尤以三峡为甚,让我们目睹一下三峡的美景。(多媒体展示三峡的美景)三峡指上游自重庆白帝城至湖北宜昌之间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都说瞿塘雄、巫峡绚、西陵险,下面的几句诗各是写哪个峡的?是否验证古人的说法?

多媒体展示:有关三峡的诗句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3.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

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

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5.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7.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

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注】此设计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三峡的特征,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3、 看着现代的画面,读着古人的诗篇,我们知道,长江不仅壮丽于现在,更壮丽于过去,你觉得三峡最美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还是朗读过后再来解决。(学生齐读)

4、 复习生字词,再次齐读课文。

多媒体展示:本文的生字、读音

quē xiāng yǎn zhǔ

阙处 襄陵 绝巘 嘱引

sù shù xī tuān

沿溯 飞漱 曦月 急湍

xiào zhàng

长啸 重岩叠嶂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切实抓好基础。

5、 师生带着寻美的眼光找寻三峡最美的所在,教师引导:在山水

6、 好的诗文不需要也不要求每个字都会翻译,因为美需要的是体会而不是肢解,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文中三峡的美景。(各组一名学生限时1分钟描绘)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7、 教师点评:这几位同学描绘的重点应该在哪些方面?(在山水)点出较好的同学给予鼓励

8、 山是雄奇、险峻的山,水是清幽、柔美的水,山美水美,面对美景,你总不能说好美好美,古人可没照相机,他如何传达目睹的美景,一是认真观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二是运用恰当的语言。联系你所见过的山,运用你脑中描写山的词库,你能说出哪些?

多媒体展示:总结描写山的词库

险峻 磅礴 嶙峋 峻峭 突兀

巍峨 峥嵘 连绵 逶迤

千山万壑 峰回路转 峰峦叠嶂

悬崖峭壁 深山幽谷 冰峰雪岭

文中如何写山?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引导学生积累词汇

9、 教师点评:我觉得是郦道元描绘的山美,他是针对山的高这个特点进行描绘,而你们还谈不上描绘,只是词语的堆砌,因为你们脑中并无一副完整的图画。现在,试想着有一副水的图画(瀑布、泉水、小溪),你能说出哪些词语来描绘?

(小组竞争进行想象积累性的描绘)

【注】利用初中生好胜的心理,故意给他们一个下马威,激起他们思考的激情

10 这次是你描绘的水美还是郦道元描绘的水美?先看一下郦道元的水,万物因水而有灵性,水因季节不同而呈不同景象,郦道元在描绘水时是分季节来写的。

多媒体展示:水因不同季节呈现不同景象

夏之景: 沿溯阻绝

春冬之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秋之景: 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多媒体展示:总结描写各类水的词库:

潺潺 淙淙 涓涓 汩汩

奔腾 咆哮 澄清(澈)

汹涌澎湃 浩浩荡荡 波澜壮阔

惊涛骇浪 万丈狂澜 烟波浩渺

碧波荡漾 飞瀑溅玉

【注】此环节把文本和课外积累相结合,牵着他们带着好胜的心进入下一环节

11、教师点评:我觉得还是郦道元描绘的水美,水不可能脱离其他事物而单独存在,若是溪水,它有细沙、鹅卵石相伴;若是泉水,它有青松、绿柳相依;若是瀑布,它必与悬崖、岩石同时出现,作者没有只看到单纯的水,而是把水与周边的景物紧密相连,这样,有个性的水,三峡的水便活生生地出现在面前,而且,他多用四字对偶句,句势略有变化,这样读起来很有节奏感,语言显得精炼,充满生气。

12、 让我们再次欣赏本文的山美,水美和语言美。(学生齐读)

13、 多媒体欣赏图片:找出与之相符的诗句,体会文中简练的语言。

①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

②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③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④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⑤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泉声峦翠微。

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注】此环节为课外拓展,在欣赏放松的同时积累知识,增强文化底蕴。

14、 诗句再好,意境再美,终究是别人的,还好现在引用不用付专利。我们能否学着用优美简练的语言进行描绘。选定你想描绘的一副山水画,结合文中的句势,等下同学们一起对号入座,能对得上号,说明你观察仔细,对得上号,又能赢得同学的掌声的,证明你已学到本课的精髓了。

【注】此环节为课内兼课外的习作,训练学生的观察、书面表达能力。

15、 小结:点评学生习作,道出本节课重点,学习短小优美的文章,讲究手、脑、口、眼并用,让我们再次用自己美妙的嗓音诠释一下美。

【注】在朗朗书声中结束本文的学习,意犹未尽。

《三峡》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4)、欣赏课文,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三峡教案(《三峡》教案)

教学难点

1、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欣赏课文,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教法学法

1、教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拓展法。

2、学法:诵读、讨论、探究。

辅助教具

小黑板、录音机、卡片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语

在波澜壮阔、一泻千里的长江上,有一处无比壮美的景观,它仿佛是一串串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的母亲河上,它就是闻名世界的长江--三峡。人们都说,三峡美,三峡奇。那它美在哪里,有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北魏的郦道元,一起去领略三峡的魅力!

2、请同学介绍作者、作品等

生A: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

生B: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撰有《水经注》。

二、出示目标

1、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感情。

2、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3、品析课文,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欣赏课文,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伴乐(高山流水)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韵律及情调),学生初步领略三峡之美。

2、学生自读(伴乐),自由欣赏三峡之美

教师指导朗读: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感情 。

第二段读快,读出气势;第三段读慢,读出清幽;第四段略慢,读出凄美。

3、伴乐朗读竞赛(小组推荐或自荐4人,每人一段,评价、鼓励)

4、学生齐读(美读)

5、自读课文,理解句意(分小组疏通,教师巡视)

6、集体解决疑难

四、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理解了文意。下面让我们再一次进入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去领略三峡的美。

1、小组自学,讨论问题,教师巡视、点拨。

问题:

(1):作者从那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2):作者抓住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归纳其特点并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描述。

(3):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学完这篇课文后,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作技巧是值得你学习(可从结构、语言、描写角度等方面入手)

2、合作探究(小组代表竞答,师生评议、鼓励、)

(1)三峡之美,美在那里?

生A:美在山,美在水。

(2)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归纳其特点并描。

师:如,三峡的水四季有不同的特点。三峡春冬之水是清幽、激荡、秀丽的。你看:水流湍急如白练,潭水碧绿如翡翠。怪柏、小草欣欣向荣,悬泉瀑布飞流直下。(从 素湍绿谭,回清倒影 可以看出来。)

生B:三峡的山是连绵的、高峻的。你看:它们高耸入云,连绵不绝,隐天蔽日(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还有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可以看出来。

生C:夏水是湍急的。你看:湍急的水流,阻绝了上行下行的船只,从白帝城到江陵,1200余里,一天就到达了。(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可以看出来。)

生D:秋天的水是凄清的。你看:树林山涧凄清寂静,高处有哀啭的猿鸣,江上有凄婉的吟唱,让人动情。(从林寒涧肃、高猿长啸等可以看出来。)

(3)写景是为了抒情,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生E: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作技巧是值得你学习的?(答出一点即鼓励)

生F:(1) 条理清晰,层次分明。(2)语言精炼、贴切。(3)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五、拓展介绍

同学们,三峡的景色这样秀美,你想去吗?(想)现在能看到这样的景色吗?(不能)20xx年5月20日14时,宏伟的三峡大坝全线建成。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梦想已经实现。到20xx年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将全面竣工,那时三峡将充分发挥其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作用。中国人让三峡造福人类的梦想正在实现。

如今,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令世人瞩目的光辉!远去了,一个古老

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一个现代而又更加壮美的三峡。虽然,美丽不会永远,但是文明总要进步,当眷恋之手告别千年的风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恒的赞美。

六、小结

郦道元抓住特征,仅用155字,就写出了三峡的高峻美、奔放美、清幽美和凄婉美,为我们展现出三峡无穷无尽的美景,读来令人神往。

郦道元用文笔装点三峡,科学家用智慧改造三峡。同学们,你们现在也要发奋学习,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将来积极投身到祖国的建设和管理中去,把祖国打扮得更加美丽!

七、学生根据板书提纲试背课文。

八、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练习一、二、三。

3、查阅有关资料,自办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山-- 绵长 高峻 (高峻美)

三峡(美) 夏 湍急 (奔放美) 热爱祖国

郦道元 水-- 春冬 清幽 (清幽美) 大好河山

秋 凄清 (凄婉美)

《三峡》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和理解文意。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品味语言。

4.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感受三峡的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教学重点

积累实词、品味语言、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两个句子。

2.品味语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长江,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6300多公里,流经四川盆地东缘冲开崇山峻岭,奇路奔流形成雄奇壮丽,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欣赏“三峡风光”(多媒体展示),观察山与水的特点,说说你的感受。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的郦道元一起走进1500年前的三峡。

二、郦道元和《水经注》

郦道元是一个忠于国家/忠心耿耿的人。汝南王元悦趁雍州刺史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做关右大使,被拒.途中,萧宝夤派人把他和他弟弟道峻及两个儿子一同杀害。

郦道元是一个治学求真的人。他收集大量资料引书437种,辑录了碑刻350种左右,采录了不少民间歌谣,谚语方言,传说故事等,并分析研究,实地考察,寻访古迹,追根溯源。

(学生根据故事评价郦道元其人)

《水经注》:1.是对《水经》的注释,注:解释说明。

2.《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还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以上内容幻灯展示。)

让我们怀着对郦道元的崇敬之情来读《三峡》。

三、朗读训练

1.根据多媒体上的字音提示,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2.教师范读,生听、注意哪些地方的断句和你读得不同?

A.清/荣/峻/茂

(单音词,一个字等于一个词,甚至等于一个句子的含义)

B.沿/溯/阻绝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三峡》语言的特点,简洁.语言简洁,表意十分丰富,郦道元不愧为擅写山水的大家。

3.学生练读

规则:不读破词义,不读断韵味。

4.指名读课文

四、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小组合作)

1.不会译的、拿不准的、有疑问的写在黑板上,或请老师帮写在黑板上。

2.全班讨论解疑。

实词积累:阙、沿溯、襄陵、疾、绝谳、飞漱、属引、传响

难解词义:峡:两山这间从水 涧: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沟

悬泉:从山上流下的山泉,小的叫悬泉,大的叫瀑布。

(提示:借助注释加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重点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即“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两句合为一句,既精简了字词,又保持了愿意)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回清波,绿潭映倒影)

师总结:两句均为合叙句。

五、思考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其间千二百里”如何翻译?这个问题可由学生提出,注意注释3的提示。

第二课时

一、释题导入

指名解释“峡”字及“三峡”两字的含义。

二、理清结构

1.指名读课文,其它学生思考:本文写了三峡的哪些景?(山、夏水、春冬景、秋景)

2.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山”、“水”、“春冬景”、“秋景”特点的词?

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用简练的字概括:连、高、峻、奇。

师:山高峡窄,这就是著名的景观“一线天”。有感情地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山的高峻与雄奇。

水:急语速略快,读出水的雄浑急速。

春冬:趣音色富于变化,读出山水之美,山水动静之趣。

秋:凄语调哀婉低沉,突出其凄厉。

情由境生,秋的清幽,猿鸣使人备感伤心。

学生总结出一条,我就趁热打铁,让他们把自己的理解变成声音。

读出来,边思边读,加深体会,升华主旨。当然,学生读不到位的,教师示范,指导学生去休会,尤其是春冬之趣一段,较难)

三、品味语言

多媒体提示:1.从描写角度:正面与侧面动态与静态。从声、色方面等到多角度品析作者写山水的高明。

例如写山的正面: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障 隐天蔽日

侧面: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也可以说从哪个词或哪一处景能打动你?例如“飞漱”飞流冲刷,具有动态美。

小结:三峡四季之景,了解如此全面,描写却又如此细腻,可见郦道元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才给我们留下一个1500年前美丽而又神奇的三峡。让我们和郦道元一样怀着一颗爱国之心,陶醉在祖国河山的美之中。

四、拓展: 多媒体:让学生们下课到网上了解“三峡悬棺”“三峡工程”和“今日三峡的景色”等内容,把课堂的余趣延伸到课外。

教学反思:

一、朗读

朗读是易于记住字形和字音,默读易于理解,记住字的义,读的多了,一些经典的散文、诗歌、片断也会背了。每拿到一篇课文,我总会先大声朗读几遍,每次上语文课我都会或多或少读上一段;我的学生都很喜欢朗读,也能大声大胆地朗读。读是有魅力的,或充满感情,或清晰流利,或有激情和震撼力,读得多了,即使最枯燥的议论文和说明文,也能让最调皮的学生常常目不转睛的陶醉于我的朗读中。

我在语文课上读的特别多,我特别讲究读出韵味,我常常设计出不同形式的读、设计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尝试读不同风格的作品,读帮助我提高了文素养,也使我在语文课上牢牢的抓住了学生的眼、口、心。

二、研究作者和时代背景

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人文,文亦离不开人,毕竟是人的文吧!很多作家都具有高尚的人格,他们的故事和经历本身人格的感召,可获得精神的升华。借助作者的资料和时代背景来解读文本,我在《听潮》,《右溪记》,《小石潭记》,《故乡》等课文中得到成功的尝试,学生对主旨的理解更深刻,古人高尚的人格慢慢渗入到他们的灵魂中,“知世论人”,“知人论文”这种解读文本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使他们对文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有了正确的方向。

三、课上生成的一个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

“其间千二百里”如何翻译?

课文注释3告诉我们,古代“里”这个单位比现在的“公里”和“里”小得多。“自三峡七百里”其实相当于现在的两百公里左右。我们是按现在的“里”或“公里”来翻译,还是按古代的“里”的单位来翻译呢?

有的同学认为要换算,也有的同学认为不换算,在全文翻译结尾做一个注释就可以了。例注1:当时的七百里,相当于现在的两百公里左右。

本来,我是赞同翻译时,换算成现在“里”的单位的。听学生做注释一说,觉得妙极,真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呀!

《三峡》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 】体味文章意境。

【辅助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

(播放三峡风光片)

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3、请大家齐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渡:

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对三峡的印象了,但还有点儿模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述下来,好吗?(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组内代表发言)

过渡:

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归纳起来看:

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

(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四、拓展延伸:

过渡:

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三峡大坝工程。

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xx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xx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xx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到20xx年三峡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将抬高175米,请对照课文和查找的资料及图片,展开想象,描绘一下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观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作业 :

1 对三峡工程众说纷纭,你的看法呢?结合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谈谈你对建立三峡水利工程的看法。

2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板报。

《三峡》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三峡》教案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峡》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并能当堂成诵。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3、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

4、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

【教学重点】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展开想象,品味语言,反复朗读,当堂成诵。

【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有关三峡资料,开阔视野。 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

教师: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三峡风景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熟读成诵,准确理解,品味语言,感受三峡之美。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语

播放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这是一 首歌唱长江三峡的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

二、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2、学生默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三峡》中作者描写了三峡哪几个方面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同学合作交流,说说理由。明确《三峡》中主要写了三峡的山、水两个方面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对三峡之美无尽赞叹。

三、研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加点词语的读音、含义。

⑴略无阙处 :quē ,通缺。

⑵沿溯阻绝:sù 逆流而上

⑶重岩叠嶂:zhàng,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⑷虽乘奔御风:bèn,这里指飞奔的马。

⑸不见曦月: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⑹素湍绿潭:tuān,急流的水。

⑺夏水襄陵:xiāng,上。

⑻绝谳多生怪柏:yǎn,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⑼飞漱其间shù,冲刷。

⑽清荣峻茂:jùn,高而陡峭。

⑾属引凄异:zhǔ,连续。

⑿沿溯阻绝:yǎn ,sù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2、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齐读课文,划出描写山的特点和水的特点的句子。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有关句子,并在合作中翻译这些句子。

全班交流,在保持文章原貌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三峡的山、水之美。从中领略作者用词的精妙,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

教师在同学的表述中,抓住重点词语,完成板书。(幻灯展示)

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雄壮

水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夏)奔放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春冬)清秀

林寒涧肃,哀转久绝(秋)凄婉

小结: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加点的词,把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再读课文,思考问题,学生质疑。

可能涉及到的问题有:

⑴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为什么作者写水不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顺序写?

⑶为什么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还会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呢?

明确: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能见到一线天。

因为三峡的水最具特色,而水又以夏水为盛,所以先写夏水。

虽然沿溯阻绝,但王命不可违,因此冒者生命危险,也要冒险行船。

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早发白帝城》与《三峡》同: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试找出诗句与课文中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指导诵读:限时背诵比赛。小组推选一人为代表,背对大屏幕,大屏幕以滚动条的形式展示文章内容,可以反复几次,

四、体验与反思

本文记叙了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激发了我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背诵全文,并体会怎样写山水游记。

明确:抓住景物特点,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不同的季节,以动静相结合的方法来写景;凝聚自己深厚的感情来写景。

思考:三峡工程正在实施中,有人认为这将会破坏三峡的美,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并将你的看法整理在作业本上。

《三峡》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4)、欣赏课文,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

1、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欣赏课文,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教法学法

1、教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拓展法。

2、学法:诵读、讨论、探究。

辅助教具

小黑板、录音机、卡片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语

在波澜壮阔、一泻千里的长江上,有一处无比壮美的景观,它仿佛是一串串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的母亲河上,它就是闻名世界的长江--三峡。人们都说,三峡美,三峡奇。那它美在哪里,有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北魏的郦道元,一起去领略三峡的魅力!

2、请同学介绍作者、作品等

生A: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

生B: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撰有《水经注》。

二、出示目标

1、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感情。

2、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3、品析课文,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欣赏课文,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伴乐(高山流水)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韵律及情调),学生初步领略三峡之美。

2、学生自读(伴乐),自由欣赏三峡之美

教师指导朗读: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感情 。

第二段读快,读出气势;第三段读慢,读出清幽;第四段略慢,读出凄美。

3、伴乐朗读竞赛(小组推荐或自荐4人,每人一段,评价、鼓励)

4、学生齐读(美读)

5、自读课文,理解句意(分小组疏通,教师巡视)

6、集体解决疑难

四、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理解了文意。下面让我们再一次进入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去领略三峡的美。

1、小组自学,讨论问题,教师巡视、点拨。

问题:

(1):作者从那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2):作者抓住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归纳其特点并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描述。

(3):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学完这篇课文后,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作技巧是值得你学习(可从结构、语言、描写角度等方面入手)

2、合作探究(小组代表竞答,师生评议、鼓励、)

(1)三峡之美,美在那里?

生A:美在山,美在水。

(2)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归纳其特点并描。

师:如,三峡的水四季有不同的特点。三峡春冬之水是清幽、激荡、秀丽的。你看:水流湍急如白练,潭水碧绿如翡翠。怪柏、小草欣欣向荣,悬泉瀑布飞流直下。(从 素湍绿谭,回清倒影 可以看出来。)

生B:三峡的山是连绵的、高峻的。你看:它们高耸入云,连绵不绝,隐天蔽日(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还有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可以看出来。

生C:夏水是湍急的。你看:湍急的水流,阻绝了上行下行的船只,从白帝城到江陵,1200余里,一天就到达了。(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可以看出来。)

生D:秋天的水是凄清的。你看:树林山涧凄清寂静,高处有哀啭的猿鸣,江上有凄婉的吟唱,让人动情。(从林寒涧肃、高猿长啸等可以看出来。)

(3)写景是为了抒情,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生E: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作技巧是值得你学习的?(答出一点即鼓励)

生F:(1) 条理清晰,层次分明。(2)语言精炼、贴切。(3)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五、拓展介绍

同学们,三峡的景色这样秀美,你想去吗?(想)现在能看到这样的景色吗?(不能)20xx年5月20日14时,宏伟的三峡大坝全线建成。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梦想已经实现。到20xx年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将全面竣工,那时三峡将充分发挥其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作用。中国人让三峡造福人类的梦想正在实现。

如今,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令世人瞩目的光辉!远去了,一个古老

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一个现代而又更加壮美的三峡。虽然,美丽不会永远,但是文明总要进步,当眷恋之手告别千年的风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恒的赞美。

六、小结

郦道元抓住特征,仅用155字,就写出了三峡的高峻美、奔放美、清幽美和凄婉美,为我们展现出三峡无穷无尽的美景,读来令人神往。

郦道元用文笔装点三峡,科学家用智慧改造三峡。同学们,你们现在也要发奋学习,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将来积极投身到祖国的建设和管理中去,把祖国打扮得更加美丽!

七、学生根据板书提纲试背课文。

八、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练习一、二、三。

3、查阅有关资料,自办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山-- 绵长 高峻 (高峻美)

三峡(美) 夏 湍急 (奔放美) 热爱祖国

郦道元 水-- 春冬 清幽 (清幽美) 大好河山

秋 凄清 (凄婉美)

《三峡》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文中所写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深入体会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

2.拓展法: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文本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

问:你知道三峡吗?知道些什么?

播放有关三峡的风光片,播放歌曲《长江之歌》。

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

去过三峡的人,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走进文本,解决字词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明确听读要求(划出难读的字);显示生字及其注音;提出小组合作理解句意的具体要求;多媒体逐步显示各个句子大意。

学生流利朗读课文,理解句意,整体感知全文。

听(边看)课文录音,找出难读的字准备发问;掌握生字词、难读字的读音;流利朗读课文、读通节奏;小组讨论理解句意,口头翻译全文。

三、细读文本,体会情感

多媒体显示附带文字的三峡四季图片。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小组讨论,领略三峡的美,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

1、学生边读课文边划出描写山的特点和水的特点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翻译和体会其中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三峡的美丽的景色,以及好句子的表达效果。明确归纳文中三峡山水四季之美: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壮美

三峡的夏水:暴涨迅疾,壮美

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秀美

三峡的秋天:凄凉萧瑟,凄美。

2.提出疑问:

1)为什么会出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现象?

2)为什么作者写水不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顺序写?

3)从“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你想到什么?

4)你怎样理解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作者感情?

a.仔细读课文,思考问题,提出质疑,划出描写山的特点和水的特点的句子。

c.全班交流,在保持文章原貌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三峡的山、水之美。从中领略作者用词的精妙,说出这些句子中的词语好在哪里。

四、拓展文本,小结延伸

小结课文内容: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加点的词,把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同时表达了对山河自然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比较阅读:

幻灯片显示《三峡》与《早发白帝城》,两文对照,提出疑问,让学生说出两文的异同点。

一起来背诵《早发白帝城》这首诗。

《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那你能找出诗句中与课文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吗?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三峡工程:

(多媒体演示三峡的今天:“高峡出平湖”照片)

有人认为这将会破坏三峡的美。20xx年春秋两季,长江流域遭遇百年大旱,也有人认为是三峡工程造成的气候异常,就这些,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由古及今,让学生关心三峡的今天和未来的命运,培养社会责任感。

布置作业:

背诵并书面翻译课文。

板书设计:

山 高峻美

三峡 夏----奔放美

水 春冬--清幽美

秋----凄婉美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三峡》教案

篇一:三峡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教材分析

北魏郦道元的《三峡》,描写了三峡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丽景色,是写景散文中的上乘之作。文美,也容易理解,对初一学生而言,结合树下注释读懂弄通不困难,关键是要适当地学会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如读准句读,特殊字词和句子的用法;关键是了解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中尽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欣赏三峡风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熟读成诵,积累理解”的环节对课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并结合书下注释通过圈画法把字词和译文一一对应,尽量字字落实;通过“品读课文,解决问题”的环节时问题呈现,然后一一解决,使学生明了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三峡美景是其中之一,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美丽的三峡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如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学生齐读)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也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三峡之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言文《三峡》。(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了解《水经注》和郦道元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板书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水经注》的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辞、汉赋影响,富有文学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

三、 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 初读课文

(1)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读准课文字音。

正音: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巘(yǎn) 长啸(xiào) 属(zhǔ)引 哀转(zhuàn)

(2)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注意难读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3)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4)学生两两互读,相互指出。

2、研读课文

(1)学生个别朗读,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 疏通文意

学生圈点勾画,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试译短文。(四人人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把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1)重点字词解释:

略无阙处(毫无) 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隐天蔽日(隐蔽天日,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夏水襄陵(漫上) 不见曦月(太阳)

沿溯阻绝(断) 或王命急宣(有 )

虽(即使)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不以疾也(不如) 绝巘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飞漱其间(冲刷)

良多趣味(确实) 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林寒涧肃(寂静)

空谷传响(回声) 故渔者歌曰(所以)

(2)重点句子翻译: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山石林木的倒影。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3、朗读比赛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开展小组比赛

4、反馈交流

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四、品读课文,解决问题

题一、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你看 ,它

有 的特点”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1:三峡的 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山有绵长、多、陡峭、高峻的特点。(板书:山——奇险)

例2:三峡的水美,你看,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水有迅猛的特点。(板书夏水——迅猛)

三峡的水美,你看,一千二百里的水路,早上出发,傍晚就到了,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水有迅疾的特点。

三峡的水美,你看,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激流回旋,清波荡漾,水有清幽的特点。(板书春冬之水——清幽)

例3:三峡的秋美,你看,高猿长啸,声声在山谷中回荡。三峡之秋有萧瑟凄凉的特点。(板书 秋——萧瑟凄凉)

问题二、 作者写景运用了哪些方法?

讨论明确: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写山的长、多、陡、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可见其凶险。“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侧面表现江水迅疾。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正面描写猿啼凄凉怪异,回声久久不绝,悲哀婉转,到处笼罩着悲寂、凄凉的气氛。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忧伤的渔歌作结暗示三峡渔民的悲惨生活,侧面表现三峡之秋的萧瑟凄凉。

2、动静结合。静景:山 动景:水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 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3、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问题三: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明确:因为“峡”的意思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水,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后写秋天,是承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干,顺势而下,入情入理。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

问题四:文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

五、 学生小结学习本课的心得

六、 布置作业

篇二:三峡

一、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3、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4、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方法。

2.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3、背诵全文。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要求学生对三峡有些了解。

2、收集有关长江或三峡的诗句。

教师准备:

1、网上搜集有关三峡的图片,各个角度的精选一副。

2、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诗句。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认识作者郦道元。郦道元,字善长,是北魏着名地理学家。《水经注》是记叙我国江河分布的专著,提到我国的江河,长江与黄河最具代表性, 关于黄河的诗句我们学了不少,那么关于长江呢?(师生共同吟诵有关长江的诗句)

2、 长江确实壮美,尤以三峡为甚,让我们目睹一下三峡的美景。(多媒体展示三峡的美景)三峡指上游自重庆白帝城至湖北宜昌之间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都说瞿塘雄、巫峡绚、西陵险,下面的几句诗各是写哪个峡的?是否验证古人的说法?

多媒体展示:有关三峡的诗句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3.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

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

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5.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7.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

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注】此设计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三峡的特征,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3、看着现代的画面,读着古人的诗篇,我们知道,长江不仅壮丽于现在,更壮丽于过去,你觉得三峡最美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还是朗读过后再来解决。(学生齐读)

①示范朗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阙 嶂 曦 襄 御 溯 湍 啸 属 漱

②学生试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句停顿。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切实抓好基础。

4、齐读课文。

多媒体展示: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quē xiāng yǎn zhǔ sù shù xī tuān xiào zhàng

阙处 襄陵 绝巘 属引 沿溯 飞漱 曦月 急湍 长啸 重岩叠嶂

5、译一译,记一记:

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一段一人,先读后译。

注意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补充注释)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

B、至于夏水襄陵。(到了)

C、或王命急宣。(有时)

D、其间千二百里。(代指两地)

E、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认为)

F、良多趣味。(很)

G、沿溯阻绝。(断)

H、绝巘多生怪柏。(极)

I、哀转久绝。(停止)

J、每至晴初霜旦。(每当到)

6、读一读,说一说:

在译读的基础上梳理课文内容。

①文章先写山后写水;

②写水则抓住三峡不同季节(夏季、春冬之时、秋季)的景物特征来写。

7、 师生带着寻美的眼光找寻三峡最美的所在,教师引导:在山水

8、 好的诗文不需要也不要求每个字都会翻译,因为美需要的是体会而不是肢解,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文中三峡的美景。(各组一名学生限时1分钟描绘)

①三峡很美,哪你觉得它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 (景物)美,你看 。”的句式说一说吗?

示例:三峡的 山 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这样美的三峡,作者仅用1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令人称奇。 ②如此美景,作者是怎样将其描绘得传神入化——抓特征写景。

山——连绵不断、高峻挺拔

夏水——凶险、迅疾

春冬之景——清幽、秀丽

秋景——凄凉、哀婉(对渔歌的理解)

篇三:三峡

◆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读生字,正确解释关键词语或句子,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大意,反复朗读课文。

2.在反复阅读中,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达到情景交融的方法。

3.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三峡壮美的景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反复朗读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和文化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在反复阅读中,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达到情景交融的方法。

2.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文化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丰富其文学素养和古代文化的修养。

教学方法:诵读法,拓展法,讨论点拨结合法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想和大家聊个天,喜欢旅游吗?十月一就要到了,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个我们国内旅游的好地方?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进行免费的旅游。放(三峡风光视频)早在1700多年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就像我们展示了三峡的美景。

二、走进作者

(学生简介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具有较高文学价值)

三、整体感知,通过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美

1.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检查字的读音。

2.轻读课文,初步感知三峡的美景

3.指导朗读,体会三峡的美

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读课文,注意不读错字、漏字,把握好节奏。我相信随着大家对课文理解程度的加深,逐步感悟到三峡之美时,朗读得会更好。

四、合作交流,质疑解答

1.小组为单位,找出你不太理解得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2.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景色?

师总结峡的特点:两山夹水的地方就是峡。(板书)

3.那我们就先去看看三峡的山。有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读一下写山的语句?其他同学请注意听,看看三峡的山有怎样的特点?

二、三、四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山峡的不同景象。

总结特点: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三峡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1.选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三峡的奇景(教师提醒学生想象要扣紧山水、季节、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啼、悲凉的渔歌等)

4.站在美学的角度,同学们来总结一下三峡具有怎样的美?

老师总结: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壮美

夏水:迅疾奔放美

春冬:清荣峻茂秀美

秋:凄凉凄美

5.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对三峡进行赞美,并说出理由。

6.找同学分析文章最后一句引用渔者歌,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渔者的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用哀转久绝的猿声来侧面衬托三峡的凄凉与悲哀。)

在三峡这篇课文中,作者抓住了事物的特征来描写事物,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在写作中我们能借鉴什么?

五、拓展延伸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正式动工。

以下这首诗表现了三峡工程从提出到开始兴建的漫长曲折历程及三峡工程给长江带来的巨大变化。

篇四:三峡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2.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3.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4.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5.引导学生在想像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难点: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三峡》图。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峡》。

二、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下面老师先了解一下同学们已掌握的情况。先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评价:同学们读得不错。声音洪亮,字音、停顿掌握得也不错。请大家看屏幕,来做两个题。)

哪位同学来说说下面几句话的含义?

(对他们的答案,同学们有不同看法吗?

(1)下面我们来看看文章的内容。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2)既然写四季的景色,那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

(3)的确,郦道元写文章正是为了突出三峡的特点。那这篇文章到底突出了三峡的什么特征呢?你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看出来的?

(4)郦道元抓住特征,仅仅用155个字,就为我们展现三峡无穷无尽的美景。这篇《三峡》被称为我国山水游记的先导,被誉为千古美文!今天我们就要反复朗读,来品味它的美,最后要有感情地背诵它。

(过渡)要想品味文字之美,就必须学会运用想象,领略文中美景。做到“目中有景”。(板书:目中有景)

2、 品读三峡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色,准备用“三峡的 美”说一句简单的话。

(1).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三峡?

(2).如何描写三峡山的?抓住了山怎样的特点?

(3).如何描写三峡的水的?

(4).概括三峡不同季节的美.

三峡的水美。三峡的秋色美。哪位同学来说说?

三峡的春冬美。你看,雪白的急流,回荡着粼粼的清波;碧绿的深潭,晃动着秀美的倒影。还有那绝壁上的怪柏,苍劲嶙峋;还有那 “悬泉瀑布”,水声阵阵,细沫飘洒,让人心驰神往。

3、赏读三峡:

三峡美景让人赏心悦目。请同学们带着对美景的想象,出声朗读课文。

(1).写景是为了抒情,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在写山、水、四季的时候,文中表达的感情一样吗?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知道本文动静结合.摇曳多姿的写作风格

(4).体会语言准确,精炼,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4、吟诵三峡:

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不过,要想感动别人必须先感动自己。读的时候,一定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投入自己的真实情感,用心体会山的高峻,水的湍急,春冬的静谧,秋的凄凉,就是要做到“心中有情”。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背课文。

三、拓展练习:

水是三峡的灵魂,请仿照文章写景方法描写你见到过的最美丽的水。

篇五:三峡

教学目的 :

1、 认识祖国河山的壮丽,激发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

2、 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3、 朗读并背诵本文。

4、 通过对比认识多角度描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安排本文顺序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与讨论分析相结合。

教学时数:一课时

电教手段: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导入:

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曾说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的确,我们祖国的江山秀美壮丽,使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心动不已。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位于十大风景之首的三峡的优美风光吧。引出课题。

一、 范读课文,整体感知。(注意字音、断句)

二、 分析课文。

1、根据课文提示读全文。思考:每段所写内容及景物特点。

讨论明确:1)内容:三峡形势,(总写) 四季景色(分写)

2)景物特点:三峡形势 -- 连绵陡峭 夏 -- 水大流急 春冬 -- 清荣峻茂 秋 -- 凄清悲凉 (见屏幕)

2、根据图象介绍三峡景物,深入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 写的。 (见屏幕)

3、讨论:作者安排文章顺序的思路。 明确:作者是根据三峡景物的特点来安排顺序的。三峡形势是两岸山岭绵延高峻,山高谷窄则流急,因此,第二段紧接着山高之后写水势 -- 写夏季江大流急。与迅猛的夏天水势不同,春冬又是一番景象。春冬二季水势状况接近,故一并写。此时已非洪水滔滔,而是“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的美景。与冬春“清荣峻茂”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林寒涧肃”“凄清悲凉”的秋天。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颇见作者结构布局严谨有序的匠心。

4、讨论:对比分析《三峡》与《雾中三峡》的异同。 (见屏幕)5、看今日三峡工程建设录象,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 小结:

1、内容;2、景物特点;3、对比体会,多角度描写的好处。

四、 作业:

写短文:《美丽的怀柔》 要求:1、抓住景物特点。 2、可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

《三峡》教学方案

郦道元《三峡》教案1

《三峡》

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水经注》的一些常识。

2、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

3、朗读成诵,学习洗练的写景笔法,感受三峡的奇丽风光。

课前学习:

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感知课

文内容。

2、收集有关三峡的图文资料,摘抄精彩的描写片断。(如李白的《下江陵》、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电视片《话说长江》、《神女峰的传说》等等。)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1导入,播放电视片《话说长江》有关“三峡”的片断,让学生根据课前学习的内容谈谈自己对三峡的感受。

交流、讨论

2简介作者和《水经注》,示范朗读,让学生画出难读或易错的字音。

听讲、做好批注

3组织学生自由朗读

朗读、互评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1组织学生协作学习:参看页下注释及工具书,试译课文,如有困难,提出后由其他小组的同学或教师帮助释疑。协作翻译全文

2指定学生翻译,其他学生纠正、完善。交流、完善

3创设问题情境:课文写了三峡哪些景观?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课文按这样的顺序来写是否合理?说说自己的理由。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4组织学生试背自由背诵

5创设问题情境:以洗练的笔法写景,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以文中对某一季节景象的描绘为例,分析这一特色。

思考、讨论、交流

第三块:语文活动:畅想“三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1组织学生展开研究活动:至2009年,三峡工程完工后,水位将抬高至175米。请对照课文,推想一下,到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色有哪些变化?

要求:要尽可能地通过上网或在相关图书里查找资料,学会收集、保存、归纳、分析、整理并应用文字或图片进行推想,整理成文。

以协作组的形式完成研究活动,整理成文。

2组织协作组之间交流研究成果。

交流、互评,选出最受欢迎的畅想家。

课后学习:

1、学习本文后,你联想到李白的哪一首诗,还联想到哪些描写三峡的作品,将你所喜欢的文章内容选抄在摘抄本上。

2、谈谈你对“三峡工程”有哪些建议和具体措施。

课 后 学 习 推 荐 资 源

网络资源

(http://www.com.cn) 长江水利网

(http://www.chinawater.net.cn) 中国水利科技网

(http://www.hb.cninfo.net) 三峡热线

(http://www.ctgpc.com)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公司

郦道元《三峡》导学案2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结构的工整巧妙。

3、比较本文和《与朱元思书》的异同。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2.比较本文和《与朱元思书》的异同。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1、作家简介

郦道元(?-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少年随父在青州,游历青州山水甚多。仕至安南将军、御史中尉等职。治政威猛峻刻,为权豪所惮。雍州刺史萧宝夤谋反,朝廷遣道元为关右大使,途中为萧所害。道元性好学,历览奇书。

《水经》是记述我国河流水道的一部专著,相传为晋人郭璞所作,书中列举大小水道137条,内容简略。 《水经注》是郦道元给《水经》所作的注文(即解释),较详细。介绍了1252条河流,注中除记载水道变迁沿革外,还记述了两岸的山陵城邑、风土人情、珍物异事等。不仅是一部地理专著,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关于三峡

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的南津关,由重庆瞿塘峡、重庆巫峡、湖北西陵峡组成,全长193公里。长江三段峡谷中的大宁河、香溪、神农溪的神奇与古朴,使三峡景色更加迷人。三峡的山水也伴随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三峡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它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用武之地。长江三峡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

(二)课文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看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阙( ) 嶂( ) 襄( ) 曦( ) 属( ) 巘( )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尝试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2、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

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 ( ) 自非亭午夜分( )

绝 哀转久绝( ) 沿溯阻绝( ) 绝巘多生怪柏( )

(2)词类活用

每至晴初霜旦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虽乘奔御风

(3)古今异义

三峡教案(《三峡》教案)

或王命急宣 虽乘奔御风

良多趣味 属引凄异

(4)特殊句式

有时朝发白帝

(5)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翻译课文,有不懂的标记出来。

2、课文内容理解

(1) 文章主要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色?

(2)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水有什么特点?

(3)比较本文和《与朱元思书》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提示:本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段分别从“异水” 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在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而且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得当。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一、注音并解释下列加点字:

1.略无阙处( ) 2.不见曦月( ) 3.沿泝阻绝( )

4.绝巘多生怪柏( ) 5.良多趣味( ) 6.属引凄异( )

二、填空题。

1. 《三峡》选自《 》,三峡是 、 和 的总称,在重庆市 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 , (朝代) 学家。

2. 《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是: , , 。 , , , 。

3.故渔者歌曰:“ ,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四、与同桌比一比,看谁背得快,写得准确。赢家可得说一说背诵的小窍门。

1.春冬之时, , 。绝巘多生怪柏, ,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朝辞白帝彩云间, 。 ,轻舟已过万重山。

⊙发展空间

1. 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1)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 今义: (2)或王命急宣 古义: 今义: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 今义:

2.“猿鸣三声泪沾裳”中“三”的意思是___(A.概数;B.确数),写出两个含有相同意义的带“三”字的成语:_______、________。

3.文中引用“渔者歌”是为了证明什么?

4.仁者爱山,智者乐水。请写出你所喜欢的古诗文中描写山水的佳句,并简要分析。

5.比较《三峡》和《与朱元思书》对峡谷的描写:

三峡教案(《三峡》教案)

三峡

与朱元思书

描写内容

特点

描写内容

特点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整体比较

〖参考译文〗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一带,两岸山连着山,一点中断的地方也没有。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把天空和日光都遮住了,如果不是中午和夜半,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夏天水涨,漫上丘陵,顺流和逆流的船都不能通行了。偶尔皇帝有命令必须火速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当晚就到达江陵,两地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或者驾着风,也不会有这样快。

春天和冬天的时候,浪花雪白,深潭碧绿,曲折的清流里,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像。陡峭的山峰上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空的泉水和瀑布在山崖间飞流冲荡,山高水清,草木繁茂,真是有无限趣味。每逢雨后新晴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清冷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叫,连续不断,腔调凄凉而怪异,在空旷的山谷间回旋荡漾,悲哀啼啭,很久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歌唱:“巴东三峡,巫峡最长,人们听到猿猴的几声哀鸣,眼泪就沾湿衣裳。

郦道元《三峡》教案3

《三峡》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板书文题)

二、自学质疑

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和《精讲精练》,初步理解文意。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①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一、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几位同学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1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

学生齐读第1段,想像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三峡美景。

2.学生明确:第2、3、4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2段写夏季三峡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突出大水猛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

学生齐读第2段,想像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画面,感受其奔放美。

3.学生明确:第3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段。

学生齐读第3段,想像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悠美。

4.学生明确:第4段写三峡秋景。“每至清初霜旦,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学生齐读第4段,感受秋峡萧瑟凄凉的氛围。

二、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四.精讲点拨

一.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1段,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段,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段,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第4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学生自由朗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二、亮点探究

1.三峡的奇观数不胜数,且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各有不同的特点,对这些美丽的景观作者并未细加描绘,仅以寥寥数笔勾勒三峡的山势,这样叙写有何用意?作者重点写山势,突出其“连”而“高”的特点,为下文写长江的水势和江水给两岸带来的四季景色作了铺垫。正因为山势高峻,才使得夏季水势险恶,“沿溯阻绝”;正因为“重岩叠嶂”,才会出现“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奇景;正因为“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且难见“曦月”,才能使人在秋日倍感“林寒涧肃”,十分凄清。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写三峡,重在写“水”。2.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描写江水,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本文重在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长江在三峡段的迅疾凶险之特征亦体现得尤为突出,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长江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而合为一体描绘。3.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五、迁移应用

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请说出它和本文内容上的联系。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读诗,思考,明确:《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为游记散文。文章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六.学习反思

上一篇:上海导航(上海联适导航302和305那个好) 下一篇:没有了